場所資料有錯誤嗎?
1960年澳門氹仔,寧靜而樹木婆娑。這小海島人口不多,澳門半島與氹仔隔海相望,來往要靠艇仔過渡。當年巴波沙前地位於海邊,不遠就是濕地,生長著許多水草。氹仔和路環合稱海島市,海島市政廳門前擺著一個竹籮筐,裡面盛著200個豬仔飽。這是海島市政廳每天向巴波沙前地的大利來咖啡店訂購的,放在門前派給街坊,又稱救濟飽。
歲月滄桑,40年攸攸過去,巴波沙前地已變成氹仔市的中心位置, 當年的榕樹已成了華蓋如雲的大樹。2009年大利來咖啡店門前排隊的人龍長長的,慕名而來的各地旅客被美食吸引而甘願輪候。筆者親人從美國三藩市來澳門,就告訴我:在三藩市就聽說澳門大利來豬扒飽之美味。外子特地開車載他們到大利來咖啡店,他們被眼前的長長人龍的陣勢嚇住,最後手捧熱呼呼、香噴噴的豬扒飽連聲稱讚美味好吃,每人一口氣連吃兩個,結果晚飯再也吃不下去。其實,我的親友們無論來自內地或海外,都提出要品嚐大利來豬扒飽。用馳名中外來形容的確絕不誇張。
成功的背後都有故事,我見到大利來咖啡店第二代掌門人—-陳嘉儀,她膚色白晢、體態豐腴,娓娓道來大利來豬扒飽的傳奇故事。她開口便說:大利來咖啡店創始人是我媽媽。嘉儀的母親—-郭來好女士本是氹仔米店老板的女兒,與賣魚郎相愛共諧連理。1960年,澳門經濟差,一般人生活都是清貧的。此時已有了九個孩子嘉儀排行第八。單靠丈夫賣魚難以養家活口。嘉儀的母親決定開咖啡店,咖啡店開張時由陳媽媽和四女兒為主力,賣的是咖啡、奶茶、老婆餅、豬仔飽。氹仔未有橋與澳門相連,澳門遊客要乘艇仔過氹仔,諸多不便,生意不大好。一個月只有200元收入,除了成本後,連交租也不夠。旁邊還有一檔加大牌檔也是賣咖啡,競爭下生意更難做。幸好海島市政廳每天有麵包訂單,咖啡店尚能維持下去。
春去秋來,1970年,澳門與氹仔之間建橋了!那年6月開始動工,建橋期間許多建橋工人早餐、午餐都需要解決,大利來咖啡店的生意漸漸好了。這時,海島市政廳有位土生廚師告訴陳媽媽,假如在豬仔飽夾入豬扒會更好吃,他教她用葡萄牙的香料配方醃肉,陳媽媽還請教了中式廚師如何把豬扒醃得更嫩滑。1974年10月大橋正式通車,很多的人可以駕車到氹仔,這裡與鬧市迴異的鄉村風光,簡直就是當年周末的最佳去處。愈來愈多人知道大利來咖啡店的豬扒飽。
1960年澳門氹仔,寧靜而樹木婆娑。這小海島人口不多,澳門半島與氹仔隔海相望,來往要靠艇仔過渡。當年... (全文展開)